手机视频中,金灿灿的稻穗已有人高,一位老农站立田间满脸笑容,享受着禾下乘凉的幸福感。
一张照片中,也是这位老农手持两张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脸上同样灿烂如花。。
这位老农叫谌锡,今年72岁,是怀化市鹤城区坨院街道梨头园村村民日前,在谌锡家中,他给记者看视频和照片,讲述种稻故事
谌锡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研究培育旱稻品种与技术推广,其研发的水旱两用旱稻的种植方法和再生稻培育方法创新了传统水稻栽培技术,去年12月,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其技术已推广到省内外10多个县市区
屡败屡试,40余载研究旱稻
1950年,谌锡出生在溆浦县横板桥乡一个偏僻小村庄因为家里人口多,那时常常吃不饱饭
在农村长大的谌锡对种田有着特殊感情那个年代我们的粮食就是稻米,但水稻种植靠天吃饭,遇到干旱就会大面积减产,大家就会饿肚子谌锡说,这让他萌发了改良水稻品种的想法
上世纪80年代,谌锡开始专注水稻旱种高产新模式研究,并将自家2亩稻田作为试验田由于技术不成熟,当年试验田亩产不到400公斤
经反复尝试,谌锡从失败中总结经验,2006年,他在自家旱地里惊奇地发现,一根稻苗竟长出4枝稻穗谌锡把它命名为晶交更优2058超级高产稻,当年亩产达到600公斤
这次培育的稻种虽然试验成功,但遇到灾害天气,或播种在土壤贫瘠的旱地,就会出现倒伏减产,病虫害多等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谌锡在四川甘孜州山地一处路边,无意中发现一株生长良好的野生稻谌锡将这株野生稻与以前培育的高产稻杂交,并不断试验,改良,终于育出新品种这新品种种在旱地不需要育秧和移栽,节省劳动成本,且抗旱性强他介绍,经试种,亩产可达500至600公斤
目前,谌锡培育,改良的稻种达30多个,并摸索出水旱两用旱稻种植方法,以及再生稻培育方法。
老当益壮,探索脚步不停歇
旱稻种植比传统种水稻适应范围更广,且省时省力环保,能让更多农民种好田,多产粮,提高效益谌锡说,他坚持不断研究改良旱稻品种,就是想为维护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在旱稻种植方法逐渐成熟后,谌锡积极向周边农户传授推广这种种植技术。
在田间地头有了新的收获,每次实验后,我都会保存样品,作为研究材料谌锡说,科研无止境,只有不断创新,摸索,才能提高品种的抗性和广适性
伴随着谌锡成功种植旱稻的消息传开,许多省内外种粮户和企业慕名前来取经,范围覆盖甘肃,陕西,湖北等地的10多个县市区湖北武汉一家种业公司负责人在网上看到谌锡种旱稻的事迹后,主动联系他,试种了旱稻谌锡精神可嘉,他培育的旱稻品种有市场前景和价值该负责人说
虽然获得了国家专利,但谌锡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他四处奔走,推广水稻旱种模式。真正有价值的专利是企业通过自身业务出发,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技术经验和能力,并将具体业务的解决方案转化为抽象的通用技术,为后来者铺路,为社会发展出力。但这样的专利往往需要研发人员常年专注于同一领域,“坐十年冷板凳”才有可能取得,大多企业缺乏包容创新的环境和实力,更乐于在既有的道路上“重复造轮子”。
我的目标是争取旱稻产量再高一点对未来,谌锡充满信心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