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出炉的上市险企2021年年报显示,A股五大上市险企中,除1家未披露股票持仓数据外,其余4家均压缩了持仓比例。此外,从全行业层面来看,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亦显示,去年以来,截至今年2月末,险资在持续缩压股票等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
3月1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提出,欢迎长期机构投资者增加持股比例。随后,银保监会也“喊话”险资等机构投资者加大对权益市场的配置力度。
监管也从偿付能力等制度设计层面不断为险资“松绑”。2004年险资“入市”比例上限仅为5%,到2020年末该比例大幅上调至45%。但2021年以来,险资入市比例不升反降。今年2月末,险资配置股票和基金的比例为12.6%,相比2015年16%的高点,落差明显。
那么,险资又有何“苦衷”?
一是险资本质是基于保险产品收益要求的负债,从而决定了其不追求超额收益,而是更关注投资收益的稳健和安全。由此可见,险资对收益稳健性的需求与权益类资产高波动性“相悖”。
二是我国资本市场周期性大幅波动等因素,影响长期资金入市的积极性。这也导致险资对股票的配置比例随着A股“牛熊市”大周期起伏,但与险资规模增加或监管鼓励政策相关度较弱。
三是目前险资对权益类资产普遍采用的会计准则是“权益法”。在该准则下,权益类资产市值的波动会反映到当期财务报表中,这降低了险资对权益类资产的容忍度。
基于上述原因,解决方案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打铁还需自身硬”。险资机构首先应持续提升对权益市场的投资、研判、风控能力,以强化投资收益稳健性。实际上,近年来,随着利率走低,一些险资大比例配置的固收类资产已“击穿”负债端成本,提升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势在必行。
二是金融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丰富能够对冲权益类资产波动的金融工具,免除险资等长期资金入市的后顾之忧。
三是持续推进会计准则改革,逐步引导险资等机构采用成本法等能降低市值波动、提升净值回撤容忍度的会计准则。
四是推进资本利得税等税收改革,让长期资金尝到“甜头”,强化长期资金投资权益市场的正向激励。
如此,险资投资权益市场的后顾之忧才可缓解,其A股压舱石和定海神针的作用方能更好显现。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特别推荐